权谋角度谈谈佛教修行三学:戒定慧!

2023-4-20 Q帝 权谋分享

戒、定、慧三学。出自《楞严经》卷六:“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   

佛教认为,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,都是有所缺憾,苦乐夹杂的,虽然看似有益处,但是随著因缘变迁,就会转变成烦恼,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“有漏”之学。“无漏”,意指没有缺憾,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、止息烦恼。而三无漏学,即是达到解脱烦恼,得到漏尽通的三种修行方式。   

戒定慧是佛教修行也就是走成功的方法,楞严经给出了具体的技巧:控制自己的就是戒,因为能够控制自己就能够在一个稳定的方向上积累,一个稳定的方向上积累,就能够增进自己的智慧。

但是这么一个成功的策略,却被后世各种解释,演绎出不同的理解。

我们看看禅宗北派领袖神秀的理解:秀大师说,诸恶莫作名为戒,诸善奉行名为慧,自净其意名为定。

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多好的劝人向善的句子,但是,佛法本无善恶,而神秀大师把善恶带入其中,一下子就狭隘话了佛法的广大。只是戒掉了不作恶。只是把行善作为智慧。世界很多人的学问,其实并没有狭隘化,但是很多人为了自己目的就改造后,为自己当成工具所用了。

我们在看看禅宗六祖慧能的解释:心地无非自性戒,心地无痴自性慧;心地无乱自性定。

他对戒定慧解释为无非,无痴,无乱。无非就是没有是非,也就不会认为自己错,或是别人错,自己也就会有埋怨和自责,人就会减少烦恼,对任何东西没有超越自己能力的痴心妄想,也就能安定的接受现状这也是生存智慧,自己只要内心胡思乱想,自然就能稳定。这些理论也符合他的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的一贯思想。没有标准,也就没有对错了,大家都在寻求要的多的智慧,其实让自己要的少,同样也是智慧。内心不受到别人的干扰,不羡慕也不鄙视,自己就能内心的平静。非风动,非帆动的本意也就是如此,冻结自己的内心,枯树一样。

权谋家如何看到戒定慧呢?

戒其实是一些成功的起点,戒就是戒尺,意思就是规矩。做为权谋家首先就是要熟悉真正的游戏规则。只有熟悉规则,才能够适应规则,从而最终利用和驾驭规则。恰恰很多人不懂规则,不懂职场规则,只为好好干就能成功;不懂社会规则,以后好人有好报,不明白弱肉强食。我们修戒,就是要修掉自己不合规矩的举动,比如,在职场,摸透权力规则,知道领导心思,即使我们内心在讨厌,也要控制自己的内心去迎合他。这就是楞严经说的摄心,控制自己,迎合规则。

定就是坚定自己的方向,一个人只有在一个方向上反复积累,才会有成功。今天干这个,明天干那个,狗熊掰棒子的方法,一生到处浅尝辄止,怎么会有成果。即使一个地方成功的卤肉店,那个不是三代人的经验以及人脉积累?《道德经》中老子也是这样的观点“抱一而为天下式”抓住一个地方不放手,是天下人成功的范式。原理是,因为知道规则的重要性,所以自然就不敢随便就换个地方玩,因为每个领域的规则都不一样,随便换自己自然死的快,慢慢也会明白,任何领域的本质都是权谋规律,爬上去,有权力,哪里又都一样,没有换的必要。前期因为风险不敢换,后期因为你没有必要,无须换。所以,也就因戒生定。

慧,也就是成功的智慧。在一个领域多年不变的持续积累,就能够不断总结经验,有了自己足够的经验就不会掉坑,就能最大效率,最小成本的实现自己的想法。这就是轻车熟路。一条反复走了多年的路,闭上眼睛都不会掉进坑里。然后把这些成败得失,不断地总结,然后传递给下一代,让后背再你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,自然就能更加成功,这才是大智慧。所以也就是,因定发慧。

所以,佛教的智慧就是一种方法,而不是一个定论,一旦有定论,就会无法适应变化,从而僵化,进而失效没用。戒定慧,没有善恶的道德束缚,更没有冻结自己内心的欲望。他是一种进取的规律。只有按掌握规律,方向选择,思维算法,我们才是真正的大智慧。佛是什么,就是觉悟,对规律的觉悟。

标签: 戒定慧的权谋 佛教权谋 佛家权谋

发表评论:


Powered by mou5.com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