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通鉴学智慧:领导的阴狠你不懂,没价值就是死!

2019-5-17 Q帝 权谋分享

【出处】《资治通鉴》第114 晋纪36

【原文】魏主归所虏秦将唐小方于秦。秦王兴请归贺狄干,仍送良马千匹以赎狄伯支,许之。贺狄干久在长安,常幽闭,因习读经史,举止如儒者。及还,魏主见其言语衣服皆类秦人,以为慕而效之,怒,并其弟归杀之。

【译文】北魏国主拓跋珪把所俘虏的后秦将领唐小方,归还给后秦。后秦王姚兴想用抓获的北魏战俘贺狄干,和送给北魏一千匹好马,用来赎回狄伯支,拓跋同意了。贺狄干长期被扣押在长安,因为经常被幽禁,所以有时间熟读了儒家经典与历史书藉,到后来,一举一动都变成与读书人一样了。到他回到北魏之后,国主拓跋见他言谈语调衣着服饰全与后秦人一样,以为他是倾慕后秦而有意摹仿,非常生气,把他和他的弟弟贺狄归一起杀掉了。

【解析】贺狄干在坐牢期间不甘堕落,没有颓废,反而努力学习文化,本来该是一个励志典型,但是回到北魏之后,却被立即杀掉了,还连累的自己的兄弟,为什么北魏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交换回来的战俘,这么不珍惜,难道就是真的是表面的理由,“贺狄干崇洋媚外?”如果那样的话,轻罪致死吗?而拓跋珪如何又杀了他的兄弟,这又是为什么?他兄弟何罪?这些疑团,只有从权谋角度,领导心思处下手,才能够搞明白为什么。

1、为什么拓跋珪要主动归还战俘唐小方?

交换战俘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,什么时间交换,如何交换,都是政治家精心计算筹码的结果。其实,这里面有个背景,后秦收留并重用了北魏的仇家匈奴人刘勃勃为安北将军,这让北魏很是恼火。如果直接打后秦,会更加让后秦和刘勃勃联合起来,于是采用主动送回战俘,缓和和后秦的关系,后秦关系一旦缓和,刘勃勃的地位就非常尴尬,这件事也直接促使了刘勃勃对后秦的背叛,北魏成功的分裂了后秦的势力。历史上,还有类似的事情,南北朝时期的侯景投降到南朝梁,北齐送战俘给南朝,和好之后,让侯景很是恐惧,直接也背叛了南朝梁,造成了南朝历史上最大的动乱,侯景之乱。

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,所以后秦和刘勃勃的联合一致对抗北魏。但是,后秦和北魏缓解关系之后,刘勃勃和后秦的合作基础就不在了。内部也就出现了分裂的变化。这是北魏拓跋珪的另类离间计。

2、为什么拓跋珪杀掉高价换回的贺狄干?

战俘就是手里的筹码,很显然,拓跋珪宁愿主动归还唐小方,也不愿意归还狄伯支,后秦利用这个机会,宁愿拿出一千匹马外加贺狄干,也要才换回了狄伯支。可见狄伯支对于后秦的分量。这时候,拓跋珪如果不同意这个交换,一来会破坏之前的用战俘搞离间的目的,二来也会让自己的国人认为自己不重视贺狄干。做领导的不仁义。但是,如果贺狄干当时自杀殉国了,你后秦想拿一千匹马换人,不可能。此时,拓跋珪不得不交出狄伯支,其内心其实是怨恨贺狄干的。所以,当贺狄干回来之后,又发现贺狄干完全的汉化,脱离了自己的鲜卑民族特色,直接就找到了杀掉的借口。

不是所有的领导都喜欢战俘回来的,凡是领导其实都喜欢那些失败者殉国的。这样,一来鼓励战斗中的英雄主义,二来减少敌对对方要挟自己的筹码。尤其对那些价值不大的人更是希望他死。

3、杀掉贺狄干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?

就是因为拓跋珪做了件赔本的买卖,不得不交出狄伯支,对贺狄干就恼羞成怒呢?只能说可能性很大,因为毕竟交易完成了,此时杀了贺狄干就更赔本了。必定还有更深的原因,不然只是因为贺狄干汉化,那和他兄弟有什么关系?为什么连带杀了他兄弟?这说明,拓跋珪认为,这两个人都不值得信任。拓跋珪怀疑贺狄干有可能被敌人策反有可能成了内奸,原因有三个,那么多战俘,为什么主动归还贺狄干?为什么贺狄干思想和着装都很汉化?还有就是这样被改造的人,本身就对鲜卑族极大的意识形态的冲击。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内奸和意识形态的失控,拓跋珪,必须斩草除根。

通常而言,政治家对于回归的战俘,都是采用不信任的态度的,尤其是主动回来的。在囚禁期间没有受到伤害反而好好被招待的,都抱着深深的猜忌心理。贺狄干没能获得领导的重新信任。

文章读到这里,很多人都会感到惋惜,在敌国没死,到是死在自己人手里,这是什么事呢?贺狄干如何不死呢?其实政治家最看重的就是价值,也就是你对我,还有什么用?贺狄干其实还有两条路可选,一个就是立即拿出关于后秦的情报信息,另一个就是立即要求回归军队请战,感恩皇帝的赎回。而贺狄干走了相反的路,回来后没有展示价值,还让领导讨厌和猜忌,他只能是死路一条。所以,不了解帝王的心思,感觉好不容易回归到自己国家了,可以安心了,其实这是政治糊涂。

标签: 政治糊涂 战俘筹码 战俘利用

发表评论:


Powered by mou5.com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