权术角度看蛇吞象:乐毅的成功和骑劫的失败!

2016-3-22 Q帝 权谋分享

乐毅一个人灭掉齐国七十余城,并把齐国积累了几百年的财富洗劫一空。随着燕惠王上位,召回乐毅,乐毅逃跑,骑劫接替后失败。原有的成果也没有保住。大家所有的舆论焦点都认为,是燕惠王猜疑心太重,骑劫能力太差。

其实这都是表象。换成是乐毅也会完败,时间问题而已。

一、首先看,燕国为什么能够报仇成功。

1、燕国国内方面。

燕国的燕昭王能够礼贤下士,完全的信任带兵将领。而乐毅又出身军人世家,有足够的带兵经验。国内的士兵同仇敌忾。有了燕国上下的这种复仇的情绪,所凝聚的上下同欲,让其战斗力极强,又没有政治掣肘的隐患。

2、战国国际方面。

燕国是小国,于是乐毅出去游说,把赵国,楚国,韩国,魏国都凝聚了起来,组成了政治联盟,这里面当然还有孟尝君的功劳,孟尝君被齐湣王猜忌,于是联合说服魏国,参与到了联盟中来,让国际联盟能够联合起来,如果只是燕国自己去游说,很难联合起来。

3、齐国自己方面。

齐湣王在国内和大权臣孟尝君决裂,自己的政治势力收到极大的削弱。外加齐湣王收到苏代的反间计,让其大修宫殿,穷奢极欲,民愤极强。齐湣王此时的政治是内忧外患。这之后,可以说,齐湣王丧失了民心的呼应和贵族的支持。

所以,在齐国的内乱,国际的支持,燕国自己的战斗力,所以,一下子就打败了齐国。

二、但是随着齐国的失败,联军的撤出,燕国自己单兵前进,追击齐王,燕国是个小国的劣势也就战线出来了,仅余下两座城,就是拿不下来。这时候,燕国到了盛极而衰的状态。应该见好就收,但是燕王的贪婪,让到手的成果也丢失了。燕国失败,的原因不仅仅是燕王或是骑劫,本身就该失败了。

1、齐湣王人已死,民心怨气已释。

孟尝君所代表的政治贵族势力的决裂,以及老百姓收到的压榨,都因为齐湣王的去世,而消失。这时候和燕国的矛盾变成了抵抗外辱的矛盾,成了全民抗战,老百姓发动起来了。而孟尝君的目的也不是想让齐国亡国,打败后,也就都撤军了。

2、燕惠王和乐毅引猜疑而决裂。

燕惠王是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关系不和睦,这个可能是燕昭王故意造成的,哪个皇帝都不想让太子和军人勾结,那样自己的位置很难稳定,所以,太子上位后,自然不把乐毅当自己人,于是上位后就收回乐毅的权力,在正常不过。乐毅的离去,燕军长时间在外作战,战斗力也都下降,和当初复仇不一样了。骑劫本身毫无谋略,让田单一骗在骗。

3、燕国自己大批财富私吞,盟国没有好处。

从文中,我们能够看到,燕国把打过来的财富都搬到自己国家了,盟国毫无好处,缺乏盟国兵力,而燕国本身就是小国,和经营几百年的齐国抗衡,胜利也只是暂时的。蛇吞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燕国的战略应该是割地赔款,而不是灭亡征服。如果想灭亡必须联合盟国瓜分。

所以国内国际情势,即使乐毅自己在位,其实也几乎没有胜算亡了齐国。

三、燕国攻齐的教训是什么?

1、上下同欲者能胜。

这是孙子兵法说的,燕国之所以能够复仇成功,首先是自身的团结一致。上层对将领的绝对信任,中层将领的军事能力和智慧,下层士兵正义之师的战斗情绪。让燕国的战斗力凝聚了成了一股绳,所形成的兵锋,直接深入了齐国。

2、要把握阶段转变。

无论是战争还是政治,一定要注意到主要矛盾的变化。燕国齐国战争之初,齐湣王的政治腐败,让齐国民众特别痛恨国家。但是随着齐湣王的死亡,和燕国的掠夺,矛盾从燕国和齐湣王的矛盾变成了燕国和齐国的矛盾,齐国要保种就族。成了燕国和齐国所有老百姓的矛盾。而燕国没有即使看到转变,调整战略,亡齐是不可能了。只有立即签订协议,维持战果。

3、蛇吞象极难消化。

燕国是个小国,而齐国是个大国,即使打下来,也是需要消化的。为什么攻下了七十余城,留下两个就被人反败为胜了呢,就是燕军主力被灭,征服过的城市立即反水,原因就是,仅仅是武力征服,而没有政治文化的征服,一旦武力失败,随即得到的就都失去了。武力征服只是吃下去,而政治文化才是消化,没有归属感只有屈辱感的群体是难以消化的。

写完上述三点经验。权谋网发现,怎么看都像日本征服中国的感觉。一开始日本胜利是因为国内政治的腐败,战斗力极弱,让日本占了便宜。随着日本的武力征服和暴力掠夺,全民抗战开始。然后日本得罪了美国,盟国参战,日本武力失败后,曾经征服过的地方立即就吐出来了。还是那句话,阳光下没有新鲜事,什么曾经出先过。孔子说,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”也就是说,找到了规律,也就能够指导未来了。

标签: 蛇吞象 武力征服 文化征服

发表评论:


Powered by mou5.com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