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惠王与乐毅的三次权术交锋!

2016-3-21 Q帝 权谋分享

花了一个多小时读完了史记《乐毅列传》,又花了几个小时琢磨。发现这篇传记不长,但是还是蛮有味道。燕惠王和乐毅有三次大的权术交锋。

1、调虎离山和知难而退

乐毅是燕昭王的人,所以燕昭王过世后,燕惠王对其没有恩,也没有威,所以对驾驭这样的强人,心有忌讳,恐怕有兵权在外,无法压制,于是任何一个领导上位,都会提拔自己的人,消除潜在隐患,所以,燕惠王掉骑劫代替乐毅来掌握兵权。调虎离山,乐毅失去兵权,回国后,必定就成了待宰羔羊了。

此时乐毅也很明白,自己回去之后的命运,于是选择逃亡,知难而退,保全自我。并不愚忠。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,燕惠王的招数,被乐毅当下就化解了,燕惠王他没有想到,乐毅能够什么都不要就走了,自己的亲人,封地,所有的待遇都不要了。

第一次权术交锋,因为帝王的猜疑,失去了一员大将,乐毅失去了多年的积累。

经验反思:乐毅和燕惠王不是头一天都矛盾了,而是又来已久,燕昭王过世后,乐毅还掌控着兵权,让任何领导都不踏实。所以从权力安全角度,燕惠王必须拿下乐毅。而乐毅处在敏感位置,不是等到骑劫来接替,而是应该直接主动回国复命,自己辞职。急流勇退,这样能够保全禄位。

2、道德逼迫和明心见性

因为骑劫对战田单的失败,让已有的成果完全丧失,全国的悠悠之口带来的舆论压力,权术误国的说法喧嚣尘上,燕惠王此时最弱,怕被进攻。燕国的威胁俩字两个地方,一个是齐国,一个是赵国,因为,这是两个相邻的大国。而齐国战争刚刚结束,齐国无力再主动进攻,余下的威胁只有赵国了,而这个弱的时候,燕惠王又怕乐毅带领赵国进攻燕国。所以采用了,政治手腕,解决赵国的死对头乐毅。

这次燕惠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,来指责乐毅,明确燕国对他的恩情,有指出他太过于敏感。这样的做法,迫使乐毅公开写信表态,自己不会进攻燕国。

第二次权术交锋,燕惠王,通过写信的政治手法,解决了来自赵国的隐患,乐毅表明了心迹,成全了信誉。

经验反思:燕惠王此时通过政治手法,用道德制高点的做法,来解除来自赵国的威胁。用意之深。而乐毅的公开辩解,民心见性,自己保全自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先王的识人之明,让自己扭转了舆论的道德压力。

3、施恩拉拢和发挥余热

乐毅和燕惠王写信互动,彼此都探明了对方的政治底线。但是毕竟只是标明态度而已。这时候,为了巩固这个表态,赵王就封了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。这就是燕惠王为了巩固谈判成果而做出的举动。乐毅自己的家人在燕国得到保全,自己也需要有所表示,于是往来于燕赵之间,成了外交大使。燕惠王当初不杀乐毅的家人,为此时重新的利用,留下了有利条件。如果当初因为愤怒,杀了乐毅的全家,想必,这个仇恨就无法化解。燕惠王当初留下一线,所以现在好见面。

第三次权术交锋,燕惠王,通过施恩乐毅家人,让化敌为友,促成了燕赵之间的和平。

经验反思:燕惠王通过施恩的权术手法,拉拢了乐毅,让自己的燕国和赵国加深了合作。双方都是明白人,乐毅的家人这个筹码合理的发挥了作用。乐毅也发挥了政治余热,在战国的乱世保全了自己及其家人。

进过上述的权术交锋,大家能够看出来燕惠王从一个权谋家的角度来看,几乎是完美无缺的,消除乐毅的隐患,掌握兵权,留下他的家人,为后来的谈判留下筹码,之后用政治手法解决来自赵国的潜在威胁。唯一的缺点,就是燕王实力太小,发展能力不足,政治能力弱于政治能力。而乐毅自保能力强,战斗能力强,但是事君能力偏弱,但是双方的权术计算能力对等,所以都得到善终。

标签: 权术交锋 谈判筹码 政治底线

发表评论:


Powered by mou5.com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