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愍王之死——权谋失败的典型

2016-1-8 Q帝

再读《史记*孟尝君列传》看到了一条权力背后斗争的暗线。就是齐愍王和孟尝君的矛盾。任何人做老大,都不允许下面有个比自己牛逼的人。功高震主,或是名高震主,都是会让老大寝食难安。视其为眼中钉,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。

权谋网统计,不过齐愍王发动了三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。

1、想借刀杀人,却适得其反。

秦国派泾阳君做人质,想让孟尝君过去,但是苏代制止了孟尝君的行动。后来,秦王再次邀约的时候,齐愍王要求孟尝君去秦国。就想借助秦王的手杀掉孟尝君。但是秦王识破这个这个招数,直接提拔了孟尝君做宰相,树立了国际威望。然后又设法让他回到了齐国。

齐愍王不但没有借刀杀人,反而树立了孟尝君的威望,还欠了孟尝君人情。所以内心惶恐不安,怕孟尝君报复不得不让他做齐国的宰相。

2、被田甲劫持,想栽赃孟尝君。

史记上没有说田甲劫持的具体细节。而齐王就认为这是孟尝君干的,这个怀疑不是没有道理,不管是不是田甲收到孟尝君的指示,齐王都会把这个事情安在孟尝君头上,但是恰逢魏子曾经救下的贤人,以死来证明孟尝君的清白,这个弄得齐王很被动。

因为成了公众事件,就不得不公布更加详细的证据,向世人交代,摆在桌面的事情,就无法暗箱操作。所以只能还孟尝君清白,孟尝君这时候也不敢再做宰相了。孟尝君知道伴君如伴虎,所以借口有病走了。

3、齐王灭宋后,想乘胜追击,收拾孟尝君。

齐王灭掉宋之后,自己的威望值直接飙升,在军中树立了威信,想趁着自己威望在高点的时候,直接发起对孟尝君的围剿行动,公然撕破脸,但是,魏国利用孟尝君做宰相,联合赵国燕国,一起打败了齐国。齐王直接死在了莒县。

二、齐王作为老大,为什么一步步的失败?

1、齐国过早的暴漏了对孟尝君的厌恶。

让孟尝君去秦国,齐王料定孟尝君是回不来了,这个心态暴漏了太早了,所以等孟尝君安全的站在他的面前的时候,不能不安抚,这时候齐王并没有直接拿下孟尝君的理由和把握。但是为了弥补,让孟尝君做了宰相。如果一开始不过早暴漏,也就不用后期的弥补。

2、面对有人去为孟尝君说清,齐王心软了。

我说你有罪,就有罪,门客都离开了,这时候孟尝君身边也没有几个人了,但是齐王心软了,竟然没有直接追下去,殊不知,一旦开始,就无法结束了。这次心软让他错过了唯一的一次在道义上站在制高点的机会。

3、在最后准备直接收拾孟尝君的时候,齐王太过自信。

其实应该用计谋诱捕,施行斩首行动,而不是给他一个出逃的机会。本来几个兵,一场鸿门宴的事情,却搞成了国际动乱。这是齐王所始料未及的。原因就是他低估了孟尝君这几年所积累的国际影响力。是不知,孟尝君早起接任父亲的家产就是利用的国际关系。

三、齐王的权谋失败,给我们研究权谋的人什么样的启示呢?

 1、不能过早暴漏了敌对的野心,让对手有了准备。

尽管齐王是大王,但是仅凭自己的位置还不足以直接除掉孟尝君。而提前过早的暴漏了对孟尝君的猜忌和敌对的心里,会让孟尝君,过早的有防备的心,会提前做出各种准备,增加以后除掉的难度。想除掉对手就要攻击不备。在自己实力强大,而对手毫无准备的情况下,能够确保胜算。

2、除掉对手首先要瓦解势力,减除羽翼。

除掉一个人,表面是一个人,其实是背后的所有势力的集合。因为很多人都依靠孟尝君而活,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是最大的阻力。所以,想除掉一个人,第一步就应该不断的减除他的羽翼,分化他的势力,让其孤立起来。打击一个人,比打击一堆人的势力简单的多。

3、能用手段解决,决不能用实力解决。

很多人认为,用自己的实力直接去解决一个人,很简单,但是这是错误的,因为杀人一万,自损八千。实力解决实在没有其他途径的情况下,才用的。更多的应该使用谈判或计谋的办法。收拾孟尝君适合用斩首行动,找人暗杀或是直接诱杀都行。这样自己的损失最小。

所以说,经过权谋网的分析,我们能够得出结论,不懂权谋,即使你是大王,你还是会身首异处。

标签: 权术 权谋失败 权术失败

发表评论:


Powered by mou5.com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