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治通鉴:无亲无恩无利的投机分子,为什么会得到权力的认可?

2022-7-4 Q帝 权谋分享

【出处】《资治通鉴》第57卷 汉纪49

【原文】市贾小民有相聚为宣陵孝子者数十人,诏皆除太子舍人。
【译文】京都洛阳有数十名小市民共同聚集到桓帝陵园宣陵,自称是“宣陵孝子”。灵帝下诏,一律将他们任命为太子舍人。

【解析】看完通鉴这段平淡的文字,初看没啥感觉,细想就会惊掉下巴。市井小民,在汉桓帝陵墓宣称自己是宣陵孝子,立即就被任命为太子舍人,这个太子的随从属官,而且是全部任命。这个官来的也太容易了,汉灵帝的骚操作,很多人看不懂。

当时的名臣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,当时就提出了反对意见,“前一切以宣陵孝子为太子舍人,今虚伪小人,本非骨肉,既无幸私之恩,又无禄仕之实,恻隐之心,义无所依,至有奸轨之人通容其中。太子官属,宜搜选令德,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!其为不祥,莫与大焉,宜遣归田里,以明诈伪。”

什么意思呢?蔡邕说,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为什么他们自己宣称是宣陵孝子,这本身就是投机的人,让他们这些无德成为太子的随从,非常不详。蔡邕这句话,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性的推理的模型。一个三无的人,对你好,必然有诈!反过来说,你想让人必然是从这三点下手:

1、有亲

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,首先就是基于骨肉亲情。只有这样人性本身,基于感情,对另外一个人好,我们是能够理解的。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,作为最高位置的皇帝,就要多生孩子,不断的通过皇子、公主和手下的大臣结成亲戚关系。还有官员“榜下捉婿”把高级人才不断的通过婚姻,编织到自己的血缘关系之列。这些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,最终成为家天下的基础,统治阶层的固化为几个大家族。

2、有恩

但是很多人年龄问题,长相问题,以及自己手下的适龄婚配的人不够的问题,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人才都纳入亲戚关系,这时候,如果想让一个人对自己好,那就需要有恩与他。也就是你首先对别人好,建立起感情关系,别人才会有所回报。通常而言就是滴水之恩,知遇之恩,不杀之恩。这三大手法。困难时你帮助过他;默默无名时,你提拔了他;犯了错,你保护了他。这才能让人听话,为己所用。

3、有利

核心的人物,必须利用婚姻亲情笼络;身边的能人,必须通过施恩笼络;那些离权力比较远的,大多数人怎么让他们听话呢,作为权谋家不可能和所有人都建立起亲情,恩情,那么只能通过利益的方法,来驱使别人。那就是通过明的或是暗的来让别人谋取到利益。要么你对人才开出高薪,让他们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,要么是你能让他接触到资源,他能够有外块获取利益,不然人没有凝聚力。

而这“宣陵孝子”这些三无人员为啥对汉桓帝这么好呢?这些人必然是投机分子。不过道理讲明白了,汉灵帝却并没有驱逐,或是甄别奸邪,而是采用了外放到县里做官的策略,“又诏宣陵孝子为舍人者悉改为丞、尉焉。”汉灵帝为什么这么做呢?其实主要基于三点,首先自己如果听取蔡邕的意见,把这些人认定为奸邪,这不是打自己的脸,让自己丧失威望,违背“王者无错”的原理?其次,对于蔡邕这些天天唱反调,提意见的人,如果处处都听他们的,这不是更加助长他们的志气,未来会提更多的反对意见。这以后,皇帝天天被人监督,位置就不好做。所以不能不听,不听会打消忠臣的积极性;不能全听,不能鼓励他们更加嚣张。最后就是汉灵帝刚刚上位,年龄不大,急需建立自己的班底,需要有人表忠心,所以无论你们是真的还是假的,只要忠诚,这个阶段就该鼓励,这样就能够“千金买马骨”“抛砖引玉”,释放出一种你只要是忠诚权力,你就会被认可的信号:只要你拥护皇权,你就会有利益。

蔡邕和汉灵帝认知都对,只是蔡邕只站在了普通人性认知的基础上的对错判断。而汉灵帝是站在了维护自身权力的角度,对权力的认知判断。所以,蔡邕其实计算格局比较低。而汉灵帝的计算格局比较高。12岁就登基的娃娃皇帝,能短短几年就控制权力,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。而采用最终的结局大家也知道,替董卓辩护,而被王允杀掉。这个社会,讲究是非对错的都走不远,洞悉权力心思的都人生顺畅!


标签: 宣陵孝子 王者无错 抛砖引玉

发表评论:


Powered by mou5.com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