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记》背后的玄机:鲧禹治水的背后政治算计!

2018-9-26 Q帝 权谋分享

《史记》夏本纪中记载的鲧禹治水的故事,几乎家喻户晓。鲧治水只知道堵,9年不见功效,被舜所杀,大禹治水善于疏导,终于成功,遂成民族英雄。

如果我们仔细思考,就会发现三大疑点,首先,治水宜疏导而不宜堵是个正常人都知道,为什么鲧这样的领袖,9年都搞不懂,智商不如初中生?究竟为什么?其次,即使鲧治水有过错,但是也不该有杀身之祸,为什么他死了,《史记》中记载“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。”大家都对鲧的死,一片欢呼,道理何在?最后,就是舜杀了鲧,而启用他的儿子,禹,为什么,舜不把大禹当成罪人之子而弃之不用,反而提拔重用?背后什么逻辑?

其实这背后都是精密的政治计算:

1、鲧只能堵,不能疏。堵,则晚死,疏,会早死。

洪水泛滥,本身在那种生产力下,谁接这个工作,都意味着基本上难以胜任。这是个陷阱任务。不过鲧没说什么。但是他不能选择疏导的策略。因为这要,让大量的老百姓搬迁,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园,这该是多的大工程,没人会给洪水让路。而堵就简单了,控制洪水的前进方向,把洪水堵在老百姓的家园之外。如果上来就搞疏导工作,立即群众就会炸开锅,让你治水,你却来骚扰百姓,让大家搬迁,拆迁现在都这么难,想想古代更加不愿意远离家乡。这样立即就会激化民愤,立即会被处死。可以说,堵,当时是成本最低,安全指数最高的行为。谁暴力拆迁,谁会留下历史恶名。

2、鲧死没有任何的怨言,这是替所有领导层担责。

九年时间的治水,非但没有治好,反而愈加泛滥,这就是政治想法和自然规律抗衡失败的结果。这九年的治水,大家都不知道疏导好?大家都知道,但是都没做,可以说,这是整个管理层集体决策的或是默认的结果。直到所有人都爆发了愤怒。领导层,不能不把鲧给抛出去,让他承担责任,杀鲧,以平民愤。鲧其实是领导层,为了推卸责任,收揽民心而被牺牲掉的。所以,舜杀了鲧,大家一片欢腾。整个领导层都为什么选择了最不经济的堵的策略?根本原因就是,政治计算,没人会,上来就触动既得利益群体。事没做成,自己的权力首先就丢掉了。

3、启用大禹,其实是所有领导层赎罪,照顾大禹。

上述的也就解释了,为什么舜杀了鲧,而重用舜了。政治讲究斩草除根。如果舜动用个人权力杀了鲧,还敢用大禹嘛?恰恰是大家都知道鲧死的冤枉,不能不做出政治牺牲,所以大家才同情烈士后代,让大禹来治水。这时候,因为有前车之鉴,老百姓都再也无法拒绝拆迁方案。鲧用自己的生命推动了疏导洪水方案的合法性。因为不拆迁就无法疏导洪水,谁阻止拆迁,就是想逼大禹走死亡之路,这就是对抗政治,对抗自然大势。所有的改革,都是要触动广大群体的利益的,这个会遭到报复和反抗。改革立即死,不改革晚死,不得不变革的时候,是需要有重大政治牺牲的。

表面上是治水,但是专家走的是技术最佳方案,而政治家走的是权力安全的最佳方案,老百姓是自身利益的最佳方案。一个决策者必须首选选择权力安全,在技术和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。如果眼里只有利益,那是发展短视,如果只有技术,那是政治无知。这段材料背后,就是政治家,为了证明老百姓的短视,采用了政治牺牲的方案,反向验证正确的道路该如何走。这样,老百姓面对拆迁的方案的时候,才能做出牺牲,才能无话可说。

标签: 政治牺牲 政治压力 政治改革

发表评论:


Powered by mou5.com sitemap